新生活

    

新生活



    一切的发展,都精准地沿着魏亦可绘制的蓝图稳步推进。

    Sleepwell的林城分部在高新区顺利落户。借助赵云舟的引荐,魏亦可高效地对接了林城大学的相关负责人,成功招募到一批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年轻学子,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她和赵云舟的同居生活也正式开启。

    在做出这个决定前,魏亦可曾冷静而审慎地评估过他们的关系。不可否认,赵云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活与精神伴侣。他成熟稳重,情绪稳定,包容体贴。虽然早期他确实流露出一些源于关心则乱的控制欲,但他可贵之处在于善于反思,并且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改变,学会了尊重她的独立意志。

    魏亦可也清醒地认识到,曾经的自己并非全然无辜。那时的她迷茫而无措,潜意识里依赖甚至享受着他的指引和安排。如今,她已能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事业与人生,而赵云舟也真正做到了放手与支持,只在必要时提供建议,绝不多加干涉。这种“并肩同行”而非“引领与被引领”的关系模式,让她感到舒适且被尊重。

    此外,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也浮现在她脑中:赵云舟拥有稳定的高校教职和收入。这意味着,即使她创业失败,身后还有一个坚实的港湾可以依靠,这无疑减轻了她破釜沉舟的后顾之忧。

    起初,她稍感犹豫,觉得依赖男性似乎不够“独立女性”,但转念一想,那些成功的男性企业家,在低谷时接受妻子的支持被视为佳话,为何轮到她就成了问题?真正的平等,是既能有福同享,也能有难同当。   她笃信,若有朝一日她功成名就,也定会与赵云舟共享所有荣光。

    想通这一切后,她便心安理得、满怀期待地搬进了赵云舟在林城的家。

    整理衣物时,她惊讶地发现,赵云舟的衣柜里,竟还妥善保存着她几年前留在永城的旧衣。那个周末,他们一起动手整理衣柜。魏亦可将那些已不符合她现在身份与审美的旧衣一一取出,准备捐赠或处理掉。赵云舟在一旁默默帮忙,没有一丝不舍,只是在她拿起某件他们都有共同记忆的衣服时,会简单聊上两句。

    随后,她将自己偏爱的、更能彰显当下干练与时尚品味的职业装、简约连衣裙填满了空出的空间。这个过程,像一种无声的仪式,象征着过去的“魏同学”彻底退场,未来的“魏总”和“赵副教授”将在这里共同书写新的生活篇章。

    事业上,她凭借专业能力与Sleepwell的潜力,与林城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,甚至被聘请为大学创业孵化园的外部导师。她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与“青年企业家”、“创业导师”等头衔联系在一起,那个“赵老师的学生”的旧标签,在崭新的身份光芒下,逐渐褪色、模糊,直至被大多数人遗忘。

    赵云舟也凭借林城大学提供的优质平台与资源,接连申请到几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和基金,学术之路走得愈发顺畅,并顺利晋升为副教授。

    当生活与事业都步入稳定而向上的轨道时,在一个宁静寻常的夜晚,赵云舟向魏亦可求婚了。

    没有盛大的仪式,没有围观起哄的人群。那只是一个两人都在家加班的晚上,他煮好了咖啡端到她书房,然后,像谈论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未来计划,他拿出戒指,看着她的眼睛,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错辨的郑重:

    “亦可,我们在一起,经历了这么多。我想,是时候让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,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了。你愿意嫁给我吗?”

    魏亦可看着他,没有少女般的激动惊呼,眼中是同样郑重的思索。她迅速在脑中权衡:情感上,她爱他,依赖他,视他为最亲密的伙伴;理性上,他们事业稳定,三观契合,彼此扶持,是理想的婚姻合伙人;现实层面,一纸婚书能给他们共同构建的生活带来更强的稳定性和法律保障。

    她不喜欢拖泥带水,既然所有条件都指向肯定的答案,那就无需犹豫。

    于是,在赵云舟求婚的第二天,魏亦可高效率地协调好了双方的工作日程,拉着赵云舟去了民政局。没有通知任何人,没有拍照留念,就像完成一项重要且必要的签约,他们冷静而迅速地办完了所有手续。

    当拿着那本崭新的、印着两人合照的红色证书走出大厅时,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。魏亦可侧过头,对身边同样拿着小红本、神情还有些许恍然的赵云舟露出了一个明媚而笃定的笑容。

    “赵教授,”她用了这个亲昵的称呼,语气轻快,“走吧,我们回家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,魏总。”赵云舟熟捻地牵起了魏亦可的手。

    从这一刻起,他们不仅是恋人,是伙伴,更是在法律上彼此的第一顺位继承人,是真正意义上命运与共的夫妻。这场结合,始于激情,历经考验,最终在理性与感性的双重确认下,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。